《愚公移山》文言文原文
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。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惩山北之塞,出入之迂也,聚室而谋曰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”杂然相许。其妻献疑曰:“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”杂曰:“投诸渤海之尾,隐土之北。”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,始龀,跳往助之。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
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:“甚矣,汝之不惠!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北山愚公长息曰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孙;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河曲智叟亡以应。
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帝感其诚,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,一厝朔东,一厝雍南。自此,冀之南,汉之阴,无陇断焉。
注释
- 太行、王屋:指太行山和王屋山,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和山西省交界处。
- 方七百里:方圆七百里,形容山脉广阔。
- 高万仞:仞是古代长度单位,一仞约等于七至八尺,此处形容山极高。
- 冀州:古代地名,大致对应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地区。
- 河阳:黄河北岸的地方。
- 面山而居:面对着山居住。
- 惩:苦于。
- 杂然相许:大家纷纷表示赞同。
- 魁父之丘:比喻较小的山丘。
- 渤海之尾:渤海的边缘地带。
- 隐土之北:隐土是古代地名,位于渤海之北。
- 河曲智叟:居住在河曲的老人,对愚公移山持怀疑态度。
- 操蛇之神:神话中掌管山岳的神。
- 夸娥氏:神话中的大力神。
- 一厝朔东,一厝雍南:将两座山分别迁移到朔方以东和雍州南方。
- 陇断:指山冈高地阻断道路。
相关问答FAQs:
《愚公移山》故事中的主人公愚公是如何应对别人的质疑和嘲笑的?
愚公应对质疑和嘲笑的方式
在《愚公移山》的故事中,愚公面对他人的质疑和嘲笑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远见卓识。当村中的智叟质疑愚公移山的计划不可行时,愚公并没有因此气馁或放弃。相反,他以富有哲理的话语回应了智叟的质疑,他说:“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。这句话表达了愚公对自己计划的信心,他相信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,但通过世代相传的努力,最终能够克服看似不可能的困难。
愚公的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他的决心,也展示了他对未来的乐观和对传统智慧的尊重。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和他人的嘲笑所动摇,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,继续领导家族挖掘山脉。这种精神最终感动了天帝,派遣神灵帮助愚公移走了山峰,从而实现了他的愿望。
通过这个故事,愚公成为了坚持不懈、勇于挑战的象征,他的行为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,而是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。
《愚公移山》中的‘河曲智叟’为何会改变主意支持愚公?
河曲智叟改变主意的原因
在《愚公移山》的故事中,河曲智叟最初嘲笑愚公的计划,认为凭愚公的年老体衰,无法撼动巍峨的山脉。愚公以其坚定的信念和远见反驳智叟,指出自己虽然年老,但子孙后代无穷尽,而山却不会增长,因此最终能够将山移平。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和代际传承的决心深深打动了智叟。智叟在听到愚公的回答后,无言以对,这表明他被愚公的智慧和毅力所说服,从而改变了原先的态度,不再反对愚公移山的计划.
《愚公移山》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价值观?
《愚公移山》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
《愚公移山》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,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。这个故事体现了几个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:
坚韧不拔和毅力:愚公面对巨大的自然障碍——两座高山,展现出了非凡的决心和毅力。他相信通过不懈努力,即使是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也能够完成。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,持续努力直到目标达成。
世代传承的责任感:愚公不仅仅为自己考虑,而是为了后代着想,决定移开挡在家门前的山。他的行动体现了对家族和后代负责的态度,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,认为个人的责任和担当应该超越自身,惠及后世。
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:尽管愚公年纪已高,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,相信通过集体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。这种乐观主义鼓舞人心,传达了一个信息,即不论年龄大小,都应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和勇气。
集体合作的力量:愚公并不孤单,他带领家人共同挖掘山脉。这个故事强调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,只有团结一致,众人拾柴火焰高,才能克服重重难关。
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挑战:愚公的故事还包含了对神灵的敬畏,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挑战自然、追求改变的勇气。天神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,帮助他移走了山峰,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。
这些价值观至今仍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,并激励着现代人在各种领域中追求卓越和持续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