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全文
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
苏轼
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赏析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熙宁九年(1076年)中秋时节创作的一首著名词作。这首词以明月为引子,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亲人的深情思念。苏轼在词中展现了超越时空的豁达胸襟,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。他通过对明月的描写,隐喻了人生的聚散离合,最终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整首词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语言优美,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。
相关问答FAQs: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提到的’琼楼玉宇’指的是什么地方?
“琼楼玉宇”在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指的是传说中的月宫。这首词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在熙宁九年(1076年)中秋节时创作的,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。在词中,苏轼想象月宫中有用美玉砌成的楼宇,即所谓的”琼楼玉宇”,这些建筑代表了一个超凡脱俗、纯净无暇的仙境。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的’婵娟’是什么意思?
‘婵娟’的含义
在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这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中,”婵娟”一词通常指代美丽的月亮。这个词语在古代诗歌中通常用来形容女性的美好姿态,也可以用来形容花朵等自然景物的秀美。在苏轼的这首词中,”千里共婵娟”表达了即使身处千里之外,人们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美好愿望,体现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聚散无常的哲理思考.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如何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情感?
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情感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,通过对明月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,展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情感。
在词中,苏轼首先表达了对明月的向往,但随即意识到即使是天上的琼楼玉宇,也可能因为高处不胜寒而不适合居住。这种对超脱世俗的幻想与现实的考量之间的对比,反映了苏轼内心对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挣扎。他选择珍惜人间的生活,认为起舞清影的快乐远胜于虚幻的仙境。
苏轼在词的结尾处写道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这句话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,更是对所有人的美好愿望,表达了他对和谐人际关系和永恒友情的渴望。这里面蕴含的是一种超越个人悲欢离合的普遍关怀,显示了苏轼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人生观。
整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,传达了苏轼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变化和挑战时所持的积极态度。他鼓励人们接受并欣赏生活中的每一刻,即使是在困难和分离之中,也能找到希望和光明。通过这样的情感表达,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抒发人生感慨的经典之作。